图:香港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团队在香港仔地道内树立援助大亚湾中微子试验的地下试验室,搜集数据。
【大公报讯】由多国粒子物理学家组成的大亚湾中微子世界研讨团队,近来发布中微子振动其间一项重要参数的丈量效果,有助回答世界“大爆炸理论”中物质远多于“反物质”之原因。据了解,中大物理学系教授朱明中为首的香港物理学家参加该项研讨,发挥香港科研力气,为试验树立监测及数据收集体系等。
中微子是亚原子粒子,亦被称为“鬼魂粒子”,特性是难以捕捉和数量很多。它们可以在三种不同的品种的中微子之间来回转化,故被称为中微子振动;而呈现振动的机率,则以三个混合角来描绘,其间混合角q13是在大亚湾试验前仅有未被丈量出来的参数,亦是解开中微子奥妙的要害。
研讨团队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邻近设置多个大型圆柱形粒子探测器,接纳来自核电站的反中微子流发生的光信号。直至2020年,团队合共搜集了550万次中微子振动的数据,经剖析后得出的q13值,精确度是试验规划方针的两倍半,效果远超预期。
据了解,此次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讨所及美国能源部劳伦斯柏克莱国家试验室等一起牵头,共有全球42个组织、237名科学家一起参加。其间,以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为首席研讨员、港大物理系教授梁幹庄和潘振声为联合研讨员的香港团队,在此次研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得到香港研讨赞助局共1700万元的赞助,还有超越40名中大物理系学生亦参加研讨。
据悉,香港研讨组首要担任规划、制作及运营反中微子探测器的矿物油监控及密封氮气体系,以及一个接连的氡气监测体系,以保证探测器不受污染。一起,他们亦参加试验数据撷取及剖析的作业,包含慵懒中微子及中微子退相干的搜索。
除了在大亚湾邻近的首要试验室外,香港团队亦重建了香港仔地道内的地下试验室,制作世界线及中子探测器,以测验与大亚湾类似的地下试验室内各种辐射本底,了解布景搅扰要素,以援助大亚湾试验。
朱明中表明,这是第一次有来自香港的科研团队参加一项重要的世界根底物理学试验,并得到突破性效果,“为香港的根底物理研讨打了强心针。”